为什么青春期总是与“叛逆”挂钩?父母可能都误解了

为什么青春期总是与“叛逆”挂钩?父母可能都误解了

伦敦大学研究者发现,而青少年的大脑由于“自制区”前额叶皮层发育不完善,在做出决策前,活跃的只是负责简单行动的颞上沟。这种神经发育的时差,解释了面对同样事情时,青少年为何判断会与父母相反。

多巴胺系统的不同反应更将这种差异化推到了最高点。大脑需要奖赏,奖赏系统的核心是一个叫纹状体的脑区。这个脑区中,腹侧纹状体(又称为伏隔核,nucleus accumbens,NAc)负责接收来自多巴胺的信号,因此被称为人的“快乐中枢”。

有研究证明,青春期的大脑中,“快乐中枢”有较大的面积和密集的灰质,让青少年对能带来快乐的多巴胺尤其敏感。

与成年人相比,更容易感到快乐的同时,青少年还更少对失败感到厌烦。德国研究者曾找来一群每周平均玩21小时游戏的14岁少年,要求他们进行简单的按键游戏,成功就会得到奖金。结果发现,即使游戏失败,这群青少年的快乐中枢仍然活跃。

成年人的大脑对“损失”更敏感,当遭遇失败后,大脑会产生“损失厌恶”;而这个研究说明,青少年对失败是更宽容、更能接受的。这也能解释,青少年为何会孜孜不倦地从事冒险行为:青春期的大脑如赛车奔驰一般追求多巴胺的刺激和奖赏,但年轻的身体却还没生长出成熟的自控能力。

这一系列的神经实验证明了,青少年即使对父母说“不”,他们也是经过了神经系统的复杂运算,而非简单的逆反。因为两种大脑运算方式的差异,在父母对青少年的行为感到难以理解的同时,青少年同样难以理解父母。

更糟糕的是,父母如果在这时过分强硬地干涉,可能会将孩子推得更远。因为控制“将心比心”的相关脑区也未成熟,青少年难以理解父母的担忧,甚至会将其理解为控制,为了摆脱“控制”,他们还可能做出更多毫不体谅父母的行为。

02

青春期的“心理断乳”

那青春期的大脑到底学会了什么呢?答案是建立自己的主体性。

现代心理学的鼻祖之一荣格(Carl·Jung)将这个过程称为“个体化”,它是人们为获得独立的身份、形成稳定人格所经历的过程。这种过程贯穿人的一生,也是青春期最基本的目标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。

从出生到死亡,人的自我意识都在生长,如同一棵不断分叉的树,每个关键期都在重塑人的主体性。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森(Erik H Erikson)认为,在12-18岁的青春期,青少年面临的最主要的冲突是社会身份的困惑,其特征是他们开始追问:我是谁?

这个亘古的哲学问题中隐藏着人类对自我主体性的探索。我是谁,将到哪里去?在家庭中,我是什么样的存在?在社会中,我有什么样的价值?我的独特性在哪里?我的生命有什么意义?

离开主要靠父母遮风挡雨的童年后,青少年开始生长出自己的“主见”,这时父母会发现,孩子不再一味顺从,甚至还有了完全相反的见解。虽然在成年人的大脑看来,这可能是幼稚、不懂事的观点,但对青少年来说,这就是找到“我是谁”的关键一步。

埃里克森认为,在迈向成年的过渡期,青春期的孩子可能会对如何融入社会感到困惑或不安全。因此,青少年可能会尝试不同的角色、活动和行为,为了找到自己的独特之处、建立自己的主体性。

楚梦的女儿最终放弃了叛逆,因为她听说了妈妈们年轻时的叛逆行径,认为“无法超越了”,随后宣布她们要“犯贱”,因为这条“赛道”更特别。而“犯贱”的方式仍然是反抗传统:戴一些奇怪的头饰、跳一些奇怪的舞、模仿说脏话——总之,不能显得“太乖”,否则就不特别了。

与之相仿的,被父母认为“叛逆”的辽宁某中学的高二女生姗姗,将头发染成红黄相间的“霓虹灯”。心理咨询师后来了解到,因为姗姗无法从家庭里得到价值认同,于是,她就用这样视觉符号来宣告自己的存在,试图建立自己的独特性。

作为父母,需要更包容地去看待孩子的这些行为,也需要为孩子提供一个空间,支持他们安全地去进行身份探索。因为,根据埃里克森的说法,这对青少年找到自己的社会身份和发展生活方向感很重要。

03

可预见的情绪风暴与家庭冲突

在青春期,青少年首先学会的是像成年人一样,要求得到平等自由的权利。但在父母的期待中,要得到权利需要他们学会像成年人一样负责。

这种亲子期待的错位,常常使家庭关系被挑战、被重新定义。有统计显示,青少年的家庭中平均三天就会发生一次冲突,每次争吵平均时长达11分钟。而青春期充满愤怒或充满压力的男孩占了60%。

1904年,美国心理学家霍尔(G.Stanley Hall)创造性地用了“风暴和压力”一词来描述青春期的情绪动荡。他认为,由于荷尔蒙的变化,会导致青少年比儿童和成年人更容易出现情绪紊乱——包括更多的负面情绪、极端情绪,以及更频繁的情绪变化。

尽管不是所有学者都认同霍尔说法的严谨性,因为并非所有青少年都会经历“风暴和压力”,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,由于激素变化、神经变化、社会变化和生活压力加剧,青少年的情绪更容易波动。

并且,斯坦福大学的研究显示,面对压力事件时,青少年杏仁核的激活强度比成年人更高,但皮质醇水平恢复到基线所需时间却比成年人长。也就是说,相比成年人,青少年对压力反应更为敏感,且恢复力更差。

这种生理特性解释了,为何微小的挫折也可能引发青少年的情绪海啸。在今天,发达的网络环境也让青少年的情绪波动更剧烈。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23年的研究指出,导致青少年群体情绪波动的因素中,58%都与网络社交直接相关。

有时候,孩子情绪波动可能会表现得更加“极端”。但心理学家提醒,孩子所有“叛逆”的行为背后都可能藏着未能言说需求,需要家长更深入地挖掘。

山东某家长曾向青少年心理咨平台求助,儿子上高中以后脾气越来越暴躁,经常因为很小的事情就大发雷霆,有几次甚至跟父亲打了起来。儿子一气之下甚至把整个家都砸了,电视、茶几、书柜……

心理咨询师介入后才了解到,儿子在学校遭到了霸凌,回家又需要面对脾气暴躁的父亲,双重压力之下,孩子选择了暴力发泄。“青少年的暴力倾向往往是‘防御性攻击’——当语言系统无法承载情绪负荷时,身体便成了最后的表达工具。”武汉心理研究所施琪嘉在其科普文章中如此写道。

04

破茧指南:构建成长支持系统

但好消息是,随着青春期结束,孩子与父母的冲突频率会逐渐下降。同时,有25%的男孩能够度过动荡的青春,并依旧和父母互相关怀、关系亲密。

这需要父母做到关键的三点:尊重隐私、让渡足够的自主权;适当约束;坚定地表达关心,让青少年能安全地依恋家庭。

研究儿童与青少年发展的心理学家Rebecca Fraser-Thill为父母提出了以下几条建议:

首先,父母需要认识到一个客观事实:无论他们是否愿意或者同意, 孩子必然迟早会发展出不同于父母的独立人格自我。他们的"自我"也许和父母一致,但更有可能不一致。因此父母需要时时“自我反省”, 用合适的方式去“影响”孩子, 而不是“强迫”孩子。

当青春期的孩子与自己选择不一致时,父母也要为青少年提供空间和支持,让他们安全地尝试新事物。因为有研究显示,认为父母关爱并支持自己的青少年,可以成长为所谓的“安全型依恋者”,他们适应性更好,社交能力更强,也更能在困境中平复情绪,找到合适出路。

其次是设置并保持边界。虽然父母需要尊重孩子的自主性,但在这段时间给孩子太多的自由不一定明智。即使孩子正在经历个性化过程,父母也需要为他们设置边界,让孩子在寻找自我意识的过程中远离药物、酒精、滥交等危险行为。

最后是及时、有效干预。如果青少年开始从事危险或破坏性行为,父母需要明确进行干预。但干预的方式不建议太过粗暴,可以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。

“务必让他们知道您尊重他们正在长大成人,但在他们这个年龄鲁莽行事也会产生现实的后果,而这可能会影响他们的余生。”

本文转载自青少年生命复元,欢迎关注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相关文章

汇率换算器:1 韩元(KRW) 兑换 人民币(CNY)
365bet亚洲官网

汇率换算器:1 韩元(KRW) 兑换 人民币(CNY)

🕒 06-27 👁️ 6680
配音秀视频怎么下载 里面的视频作品下载教程
365比分网APP

配音秀视频怎么下载 里面的视频作品下载教程

🕒 07-25 👁️ 2533
顺丰快递寄手机多少钱费用详解及注意事项
365bet亚洲官网

顺丰快递寄手机多少钱费用详解及注意事项

🕒 07-06 👁️ 4281
怎么从银行卡里把钱转到微信钱包
365bet亚洲官网

怎么从银行卡里把钱转到微信钱包

🕒 07-29 👁️ 1272
正在阅读:美颜相机最热特效在哪里 最热特效功能使用教程美颜相机最热特效在哪里 最热特效功能使用教程
[高清组图]开场造点球+红牌 日本2-1擒哥伦比亚
365bet亚洲官网

[高清组图]开场造点球+红牌 日本2-1擒哥伦比亚

🕒 08-16 👁️ 5900